大家好,我是23届上岸南开大学金融专硕的学长。想借这篇经验贴与各位同学分享自己备考南开的经验,希望对想报考南开的同学有所帮助。

个人情况

我是22届的南开金融本科毕业生,在校学习成绩并不突出,也不考虑出国和就业。
第一次考研选择了五道口金融学院,原因有三:一是五道口确实实力top1;二是身边同学大部分都报考校外学校,如清北人复,我也选择了“跟风”;三是未意识到考研的竞争如此激烈,抱有第一年试试水的心态。我记得当时大三下和暑期备考时仍还在学院干着学生工作,没有一心投入学习,没有报培训班,自己一个人在宿舍学习,专业课复习也马马虎虎,最后成绩很是糟糕。
毕业后处理完的学校事情时已经接近22年的暑假,我反思前一年自己的备考表现,总结出几个失败原因:一是学习没有目的,也就是不知道应该学什么,重点考点也不太清楚;二是学习没有方法,也就是不知道应该怎么学,比如431应该看什么书、做什么题都没有确定的答案;三是学习没有规划,时间上的不合理安排导致数学学了太久而专业课复习时间不够用,考前十分焦虑。不过一年的复习也有所收获:数三的基础扎实,专业课有了初步了解。
准备报考南开后,7月份开始正式复习,同时报了相关培训班。前期凭借着上一年积累的数三基础很轻松地完成了396数学部分的一轮学习,紧接着把学习重点放在了专业课的学习上。因为第一次考试专业课上一知半解,所以在4个月的复习里我针对性地看了数遍宏观教材,做了数百道公司理财计算题,坚持与伙伴互相出题直到考前,最后也获得不错的成绩。我是理科生,针对南开这种偏文的考试的学习方法就是不断地做题训练然后总结出一些答题的技巧。我希望下文中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到与我情况类似的同学。

择校选择
为什么选择南开呢?我想原因有很多。

 
(南开津南夜景 毕业六月)
第一,    我是南开本科的学生。这一点更多体现在我对南开有情结,而不是有很多考试上的优势。考本校研的仅有优势在于能够大概清楚考试的最大范围,并且在复试中若是遇到相识的老师,也能加些印象分。考试的最大范围不会超出本科授课的范围,比如投资学部分本科也没有讲得很深奥,考试里也考查不多。南开不同于网上所说的其他院校,不会把已经考查的本科期末试题出现在考研卷上,所以报考南开的同学不用纠结于各科的本科考试情况。
第二,    南开金融自身的优势。金融里拿研究生学历更多是为了更好的就业。客观上评价,南开金融在就业方面一直保持着第二梯队,在实习方面不会被歧视,学校不会拖你后腿,但也不会太加分,毕竟金融都是卷王。据说最新的学科评估里也拿到了不错的成绩。
第三,    南开考试的风格和难度十分固定,不像某道口。考试的题型从16年改革后逐渐固定;内容中公司理财部分占大半,宏观重视框架,不会出现考查细节的偏题,每年几乎都考查了大热点话题,一般体现在名词解释和论述题中;难度也相对适宜,考试成绩反映出来的情况就是如此:平均分在115左右,拿到120分以上就能有分数上的优势。
第四,    复试相对很公平。老师们都很亲切,不会为难同学。今年收到的复试方案是笔试加面试四六开,总的复试成绩占30%。初试成绩可以很大程度上决定能不能上岸,按往年经验,400+的同学都很稳。
考试经历
因为二战时我已经属于校外考生,所以在南开的八里台校区考试。周边有很多住宿,价格也不贵。考场的外部环境很好。当时在所谓的阴考场,但也一直会有咳嗽声。 
(南开八里台 12月考试)

    政治不出意外的出点意外。单选题有点奇特,大题还好,肖老同志也押中了些题。考场上总是有话写的,写满就刚好要交卷了。
    英语一直是我的薄弱项,发挥得中规中矩。最后考试成绩也是只有80,比同层次的录取同学都差一截。
    396一言难尽。不曾想今年70分的数学出成这样,考场主打一个磨砺心志和时间管理,反观考前做的模拟卷全成了小升初,出考场很多同学心情不太好,若再加上网上一些无良人士的过嘴瘾会更糟糕。或许经过这一次,那些天天吵着要用数三的方式复习396的博主会更加肆无忌惮,愿打愿挨吧。逻辑今年考得不难,但时间压力会很大。之后的同学或许可以做个针对数学难的专门练习,调整做题顺序和心态。
    431一如往常。今年把计算题的量降下来了,增加了文字表述。名词解释也有些新花样。除了那道应该算是会计的简答,整张试卷延续了往年重视基础的命题思想。答题最大的障碍就是时间不够,我全部加起来写了十多页,论述题直到最后的5分钟才草草结尾,只写完了构思的一半,算是遗憾。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练习里习惯高频率的写字,至少能够把答案写端正。

复习安排

复习安排,就像音乐里的节拍旋律,是整个复习过程的纲。这一部分是我前期准备里费心思最多的地方,也是结合我的自身优势和不足后思考出的具有个性化的学习安排,同时不间断的调整也贯穿整个复习过程。
整个复习里最重要的是时间上的规划,因为我一共只有4个多月的复习时间。如果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就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合理地安排学习和练习。同学们应该多思考自己的优势,比如数学基础好、英语有优势等等,利用优势来补助弱势学科,在学得不好的地方多花点时间,而不是一味地强化优势。我们最好看的是总分,破格录取是不存在的。

以我的情况所做出来的时间安排如下:

整个复习安排分为四大块:七、八月为基础,九、十月强化,十一月模拟,十二月考前复习。不同阶段上各学科的时间安排也有轻重之分。
分学科来看:431重于396重于政治和英语。
    431占了很大的比重并且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前期看课程看教材打好基础。强化阶段分宏观和微观两部分针对性学习,宏观重视框架整理、微观强化计算练习。模拟冲刺时重视基础、回归教材。
    396因为有一定的数学基础,所以在前期没有安排过多的时间学习。在七八月份把逻辑的题型搞懂,把剩余时间留给专业课的学习。强化阶段把整个396以练题的形式完完整整过一遍,不强调做出难题而在于训练做题思路。冲刺阶段把握做题时间和作文练习。
    政治不应该开始太早,太早容易懈怠,太晚容易焦虑。我的建议是差不多九月份看完徐涛强化课就可以了。因为22年有二十大重大节点比较特殊,从11月才开始强化学习,最后考前把肖老师的肖八肖四背好,再加上其他一些选择题的练习。如果是一般年份的话,建议在十月中旬开始强化学习。
    英语单词学习坚持到考前这是没得商量的事。因为我自身清楚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在语言方面提高很多,所以做了些取舍,也可以说是抓重点。每天复习300个左右重点单词,到考前可以过十轮。后期重点放在作文模板的练习上,真题只做了近5年的英语二。有时间的话我还是建议好好学习,这方面我自觉没有话语权。
希望各位同学可以根据我的时间规划做出自己的时间安排。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无论某一门是多么地优秀,也不能放弃其他学科。时间上的轻重安排都是为了最后的综合成绩高。
 
(八月的时间规划 )

回过头来看,从暑假开始,4个多月的时间是完全够用的。因为每门课的考点就那么些,花时间的部分是练习和总结。之前没有接触过专业课知识的同学可以提前一两个月熟悉下教材,数学不好的同学可以再提前一个月学习高数,还有时间充裕的可以再针对补补习。

各科用书

仅仅介绍我使用过的资料,不构成特定的用书意见。
    政治 肖秀荣的1000题、肖四肖八 徐涛的强化课
    英语 黄皮书真题 百词斩刷单词
    396 
    数学部分:核心笔记 历年真题 
    逻辑部分:199和396的逻辑真题;赵鑫全的写作精点、逻辑精点;老吕写作33篇。
    模拟部分:赵鑫全、高教、田然、王诚、张宇的模拟卷我都做过,对最后考试的帮助大差不差。不过我个人还是推荐高教和王诚的模拟卷,难度适宜,没有怪题。
    431
    宏观:《货币银行学》教材 易刚/张尚学;《国际金融新编》姜波克
    微观:《公司理财课后题》圣才教育;《投资学》博迪

学习方法

(1)    政治英语

政治和英语一门是本土语言的高度凝练,一门是外来语言,都是需要氛围感和长期坚持学习的学科。政治需要长期的理解,英语需要反复的记忆。具体到实践,政治做题以应试为要,对标答案,向着答案表述靠拢。看一遍强化课后做题的效果不会很好,因为知识点太多,表述太杂,不可能一下子记住。
我的建议是以每个知识点为节,按照教材-教辅-例题-模拟题的顺序把这节的核心思想搞清楚,这样面对不一样的表述也可以“举一反三”。切忌每次学太多、做太多,一点点来是政治的学习要义。英语就是反反复复的背单词,挑个记忆深刻的背法,花一个月的时间过一轮单词,再反反复复的记,直到考试。背单词只需要记住单词和常见的意思,花里胡哨的别整。记完单词就开始做阅读真题。两门都有烂大街的经验,可以说是大众化,可以看看别人总结出来的知识点,但不要忘记核心还是应试,以效率为先。

(2)    396

我第一年报考道口时学过一遍数三,第二年直接做题也没有什么问题。回过头来细想,对于初学者而言,以真题为切入是最合适的。普遍推荐的做题顺序是先高数后线代概率,顺序没有好坏之分,三门关系不大。我建议挑个最擅长的、最感兴趣的一门先复习,先打好基础。以一道历年考题为例,弄懂它背后的出题考点,掌握其出题规律,一通百通,数学不应该是盲目的刷题,数学也需要总结。
逻辑做题也是如此,把考题的类型搞清楚,做题要不太钻牛角尖,练习最重要的是能搞懂题目的意思,明白这类题怎么考。集中两周把各种题型过一遍,思维定型之后后期小题练不练关系不大,后面两个月提升写作速度,捋顺行文逻辑,整体就大差不差了。
整个396的复习是以紧张集中的高强度、针对性的训练达到量的饱和,认可自己的做题逻辑和思路以培养做题的自信,定型之后隔段时间做套模拟题以保持做题速度。我个人不建议把这门科目的复习时间拉长,也没有必要花费太多时间在做题里。因为题是永远做不完的,但考点就那么些。做题也很枯燥,长时间训练反会降低效率。

(3)    431——看书部分 

复习宏观,教材是最重要的。南开431没有指定的书本,本科讲货银的老师也多偏向用PPT上课,往年的命题中绝大部分都是对主流的重要知识点的考察。
市面上有很多不同老师的教材,各个学校431也都用着,挑一两本主流的教材就好。我读过两本,其中易纲行长的货银通俗易懂、很有条理,适合入门和理解整体框架;张尚学老师的货银中内容翔实,有很多细节补充,适合整理知识点。但要注意的是书是滞后的,总体上不会犯错误,最好结合实时政策看,常温常新。

 
(宏观看书很重要 图为易纲行长的货银)

 
(看书之后做一遍框架整理)

最开始学的时候应该先把教材完完整整的粗看一遍,不追求去刻意记忆内容,但求能在通读之后明了这些问题——
“这本书为什么叫货币银行学?”(是什么),
“为何强调是货币和银行?”(重要性)
“只有货币和银行吗?”(系统性)
宏观看一遍书可能记不住什么东西,只留下模糊的印象,对大部分章节都是“好像是这样那样……”的记忆,这是很正常的,别着急。看书之后紧接着就需要配套相关的精讲课程对每个知识点做细致的理解和详细的整理。
复习微观,看书是次要的,题是主要的;概念本身是次要的,联系和对比是主要的。

(4)    431——练习部分

宏观上的练习:主要是对知识点的回顾。在看书和梳理知识点过程中,我推荐去做章节框架。由粗至细,从核心逐渐外延。例如货银中的核心章节——商业银行,从实务出发,可以从银行资产负债表、三大业务入手,了解银行经营方式、经营原则、经营风险和商业银行的重要性地位,再通过了解商业银行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强调金融监管的重要性,进而分析影子银行、金融脱媒、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再外延,也能与绿色普惠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相联系,再往上就是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等等。有趣的事情是,当你逐渐外延之后,会发现所学的整个宏观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说一个点好像可以带出很多考点,这说明脑海里已经形成了大体的框架。我认为找到这种相通的感觉是很重要的,不论是对学科的整体把握,还是应付一次考试。
 
(与伙伴互相出题 持续两月)

对于记忆不足,我实践过一个办法,就是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出题,要求对方回答出思路、框架和论述。给对方出题建立在自己对知识点要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回答对方的问题也可以弥补自己的复习漏洞。同时,两个人对相同问题有着不尽相同的答题思维,对双方都有帮助。用这个办法一定不能口头敷衍,草草了事,只有双方都用纸笔书写才能起到效果。留存下来的回答都可以作为后期最宝贵的复习笔记。慢、费时,但稳。
微观金融跟宏观相比,整体的复习思路是不相同的,采取的方案也不相同。NKU在微观命题中计算和名词简答各占一半,计算不出错是431拿高分的必要条件。罗斯公司理财的例题和课后题都是各院校出题的来源,很重要,但不是都很重要。
计算部分永远是看书不如练题,练难题不如练基础,练好基础要先练真题,练真题以把握核心逻辑。微观的真题很少,16年到现在其实也没有什么明确的出题规律,但能出计算并且保证考生能在有限时间作答完的考点就那么些,MM定理、戈登增长、财务分析的几类指标和投资决策NPV等等,这在罗斯课后题中只占小部分,但都是重点复习章节。
把真题弄懂,会做基础题,能看懂难题,就差不多了。做题没什么好说的,保持心态。不过有时候拿到一本错误答案是会很影响心态的,所以时刻相信自己很有必要。
微观的整体分值逐渐占比加大,名词、简答大多是微观考点,因为要与最后20分的宏观论述相平衡。

杂而细,是对微观的做题感受。宏观上可能你可以反反复复将一个东西变着花样讲,什么都带上一点,再加上一些万能的套话也能拼凑出个答案;微观更要求精准的定位和细致的区分。例如NCF和NI的区别,就是说明现金流量和利润有不同的会计确认准则。CAPM和APT的不同设定,影响贝塔β的三大因素,这些都胡编不出,都有明确的答题要点。考虑到公司理财分为三大板块,投资、融资和财务管理(NKU会考一点短期财务),体系庞大,各具特色,知识点又多。

以真题为核心做外延是一个微观练习的复习思路。例如,考ROE和可持续增长率,联想到g=ROE*b、ROA和内部增长率、影响可持续增长率的因素即杜邦恒等式,再想到股票估值和考虑各项财务指标,如权益乘数与资本结构相关,可以涉及融资理论和MM定理;总资产周转率联想到应收账款周转率,考虑到经营周期;留存比例与股利政策和委托代理理论相联系,等等。具体实践可以跟宏观方法一样,做个命题者。

Q&A

    有的同学可能担心复习时间紧凑,没有时间花在看书上。
我认为只要不是最后一两个月开始学专业课,完全有时间去看几遍课本。较早开始复习(7月)的同学每天用1-2小时读一两章然后做个简单总结,一周时间可以看完所有的重要章节。较晚开始(9月)的同学可以跟着细讲知识点的课程同时看,看一点学一点。
    有的同学会考虑性价比的问题。
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偏好各异。有的同学喜欢看老师讲讲课,有的同学喜欢自己做题。
我列两个方案——
方案一:(看课)-看题-凝练总结-刷题-勾稽关系总结-(出题、举一反三);
方案二:看书-做框架-看题-细化框架-总结-做题-总结-(出题、举一反三)。
不存在看遍书、听遍课就能完全弄懂考点的情况,我没有速成的经验与诸位分享,考研路也根本没有快速通道。
两个方案没有优劣,方案一偏理,适合做规律性认识;方案二偏文,适合做宏观把握。需要指出的一点是,无论是做题还是看书,都应该回归到最原始的要义,把最基本的底层逻辑搞清楚。(比如,为什么要进行LPR改革?首先,需要明白LPR是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与全行业有关。改革一般是因为它没有发挥所需要的功能,可能你找到的答案告诉你这是因为不满足当下货币政策调控的需要、宽货币无法传导至宽信用。那接着,你就需要明白宽货币是说什么,宽信用是说什么,为什么要传导、为什么不能传导,应该怎么样去传导。最后,再回归到改革这件事,效果如何,成就如何,还有没有下一步措施。)
寄语
复习的日子里,好心态和好身体是首要的。
焦虑是难免的,总会有间歇性的莫名焦虑。这些时候我一般会和朋友聊聊天,吹吹牛,虽然无济于事,但把时间用在放松闲聊总比自己内耗舒坦。
吃好睡好很重要,不应该在身体好和考上研之间取舍,累了就休息两天放放假。
成败都是一时的。
祝好!